孔子精神修養成長史
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,隨處可以看到孔子雕塑。孔子仍在影響著現在的人們。孔子從中國的第一個教師,成長為至圣先師。他的精神修養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變化。就像他自己在《論語.為政》里說的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孔子銅像不僅是一個藝術品 ,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歷史偉人的崇敬。孔子“十有五而志于學”這里的“學”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增加知識的“學”。而是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的“道”。“學”的目的是得道,“志于學”亦即“志于道”。說“志于學”而不說“志于道”,這是因為“修道”要務本,“學”為“道”之本,從“學”才能得道,故先要“志于學”。這是對人生第一階段的正確定位,一切從“學”開始,為整個人生奠定良好基礎。十有五而“學道”。“三十而立”建一座大樓,在十五歲“志于學”時,規劃方案,開始建樓,三十歲“而立”即建成大樓。“立”是“學”的成果,“學”什么“立”什么。學的是“道”,立的自然應該是“道”,“三十而立”即“三十而立于道”。“立于道”不是得道,只僅僅是一種與“道”相合的狀態。在人生三十歲前后這個階段,人的行為應當變得成熟,與“道”相合,完全符合社會“禮”的要術。故作出結論:三十而“合道”“四十而不惑”三十歲“立于道”,則四十歲應當“不惑于道”。知者不惑,在認識了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后,對于外在的成敗無所縈懷。是對人生的真實理解與感知,是放棄自我、毫無執著的狀態。尋“道”已有時日,有機會“見道”。但時機易得而又易失,非人力所能強求。只有不再懷疑,四十而“見道”。“五十而知天命”“知天命”即“知天道”,“知天道”即“知于道”。從不惑于道,到知于道。看清一切存在,用大智慧辨析一切變化,存在著“得道”時機,同樣也非人力所能強求。一旦“得道”,不但能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,亦能認清天世界萬物的面目與變化。五十而“得道“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”
河北銅雕廠中知名的孔子銅雕廠家唐縣中正銅雕塑工藝品廠集科研、工藝品開發設計、工藝品普通鑄造、一次性整體澆鑄、精密鑄造于一體。本廠技術力量雄厚,設備先進,不但重視中國青銅器原有的藝術風格,還繼承了文物原有的藝術品味,在繼承和發揚古老文化的同時,更深一步為新老客戶定身量制各種銅制品、鐵制雕塑工藝品等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