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圣人孔子銅像
說道歷史上的名人,我想最讓人們耳熟能詳的非孔子莫屬,在我國多地不僅有孔子銅像、還有孔子廟、孔子學院等等,孔子去世后,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,整理編成儒家經典《論語》,對其后世乃至現在仍有深厚的影響。
孔子一生志在救世,曾希望從政。但他的政治主張違反歷史潮流,無人理睬。他只好通過教育、培養人才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。孔子在20—22歲時曾在魯國大夫季氏家做過很短時間的“委吏”(管理倉庫)和“乘田”(管理牛羊畜牧)。30歲左右開始收徒講學。曾適周問禮于老子,“自周返于魯,弟子稍益進焉”。35歲時,因魯國內亂,逃到齊國。齊國不用孔子,且有大夫欲加害孔子。
37歲時孔子返回魯國。“孔子不仕,退而修詩書禮樂,弟子彌眾,至自遠方,莫不受業焉。”(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)這是孔子辦學鼎盛時期。大約51—55歲左右,在魯國先后任中都宰、小司空、司寇、大司寇并攝行相事。55歲時因政見不同,孔子離開魯國,到衛、陳、曹、宋、蔡、楚等國游說當權者,顛沛流離達14年之久。
68歲時,孔子返回魯國,“不求仕”,專門從事教育,修訂教材,整理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直至去世。晚年回魯國后是孔子辦學的又一高峰。可以認為,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育,以教師為終身的職業。